从林场到云端:

略阳护林人深耕秦岭 红外镜头下解锁生态密码

2025年05月22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356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朱媛媛 周航 通讯员 韩群祎


  5月19日清晨5时30分,一支背着沉重装备的队伍消失在秦岭南麓的迷雾中。他们手中的红外摄像机如同一把密钥,即将开启略阳县金池院村上马石国有林区的生态密码。
  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上马石国有林区,连绵起伏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这里年均气温12摄氏度,独特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红豆杉宛如“植物界的大熊猫”,静静诉说着山林的古老故事。
  高俊峰走在队伍最前面,脚下的落叶发出细微的碎裂声。作为有着20多年护林经验的老把式,他的双眼如同精密的雷达,不放过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这雾散得慢,大家跟紧了。”他低声提醒着。
  这支巡护队由略阳县国有金池院林场管护人员组成。他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和物资,在荆棘丛生的兽道上艰难前行,手脚并用地攀爬着近70度的陡坡。山间浓雾让能见度不足数米,大家靠彼此的呼喊声确认位置。
  “小心脚下,这里的苔藓很滑!”副场长黄兴健边走边说,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处可能安置红外摄像机的最佳点位。
  “每次设备投放都是一场野生动物研究的接力赛。既要保证拍摄视野能够覆盖动物迁徙通道,又要考虑设备的隐蔽性,防止人为干扰,同时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具备良好的续航能力。”黄兴健擦拭着汗水,指着手中的GPS定位地图告诉记者。

  林场管护人员在合适点位安装红外摄像机。 韩群祎 摄

  午后,第一台红外摄像机在青苔覆盖的树干上安装完毕,镜头对准了一处野猪频繁活动的区域。过去,人工监测只能大致了解动物活动区域,而现在借助红外摄像机,他们能够精准掌握动物的迁徙路线、觅食偏好等信息。
  风餐露宿的两天结束了,当巡护队带着存储卡返回林场时,已是第三天的傍晚。
  监控中心的灯光下,一段段珍贵的影像令所有人屏息凝神——画面中,17只体形壮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组成的“迁徙大队”,踏着晨雾轰隆而过;月光下,两只灵动的毛冠鹿跃过嶙峋怪石,如同山间的精灵;水坑边,1头重约200公斤的黑熊正欢快地扑腾,全然不知自己的憨态已被永久记录。

  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 韩群祎 摄

  “每次查看监控画面就像打开了一本永无止境的自然百科全书,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通过镜头发现什么。”黄兴健感叹地说,三年来,羚牛、黑熊、毛冠鹿、中华鬣羚等累计超过20种野生动物在这片山林留下了它们的生命轨迹。这些动态影像为研究动物迁徙规律、栖息地偏好等提供了宝贵依据,助力林场构建起愈发完善的“智慧生态保护网”。

  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 韩群祎 摄

  如今,金池院林场搭建的“云端监测平台”,让这些生命数据穿越深山,实时传输到林场监控中心。通过5G技术的加持,管护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观测林区动态。
  “这些影像资料不仅仅是科研数据,更是我们向后代展示生态文明的窗口。”黄兴健指着屏幕上正在跳跃的黄喉貂说,林场计划与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联合打造“红外影像科普长廊”,将3年来拍摄的珍贵画面进行展示,让公众能够近距离领略秦岭生灵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们还打算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将周边一些尚未深入探索的区域纳入监测体系。
  当夜幕再次笼罩林区,成群的夜行动物悄然登场。而红外摄像机的红外感应灯如同守护者的眼睛,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巡护队员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通过这些忠实的“生态哨兵”,发现更多不为世人所知的珍稀物种,续写人与自然相知相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