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室到山林:
陕理工师生扎根自然守护汉中生物多样性
记者 朱媛媛 王茜 王丹婧
“快看,这里有一株秦岭石蝴蝶。”在城固县国有青龙寺林场的山林间,一声惊喜的呼喊划破寂静。
近期,汉中少雨干旱。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景龙满心忧虑着秦岭石蝴蝶野外生长情况。青龙寺林场是距离学校最近的一个秦岭石蝴蝶回归实验地。5月8日,他带着学生早早出发。到达目的地后,一行人分散开来,弯着腰在山林间搜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众人有些焦急。终于,在一片阴湿的苔藓中,几株纤细的身影出现了,那是秦岭石蝴蝶。蒋景龙拿起记录本,仔细观察并记录着种群的数量和状态,眉头逐渐舒展。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景龙和学生观察并记录秦岭石蝴蝶野外生长情况。 冯路 摄
秦岭石蝴蝶,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全球仅在汉中有自然分布,属2010年国家公布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个种植物”,由我国植物学家王文采先生于1981年定名。定名后的30多年间,国内科研机构多次在我市调查,一直没有发现野生种群。
2013年以来,工作人员相继在勉县和略阳县发现秦岭石蝴蝶野外分布地2处共800余株。2017年,市林业局联合陕西理工大学等单位组成保护拯救团队,攻克秦岭石蝴蝶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的技术难关,目前形成了1万余株规模的人工培植种群,实施野外回归4期。
“我们像对待婴儿一样细致照料每一株幼苗。”研三学生胡佳参与秦岭石蝴蝶有性繁殖研究近3年,她通过实验将种子萌发率从21%提升至70%以上,此后秦岭石蝴蝶野外存活率将会更高。
与此同时,另一支科研队伍正在西乡牧马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动态监测。副教授颜文博正一边指导学生通过望远镜观测鸟的种类和数量,一边记录观测数据。
初夏的雨后清晨,湿地公园里满眼绿意,熙熙攘攘的啾鸣声声入耳。自2015年起常态化记录区域鸟类数据,累计登记天鹅、中华秋沙鸭、斑嘴鸭等150余种鸟类的活动轨迹。
“牧马河湿地这段位置有一个拦水坝,鱼类等浮游生物种类丰富,为鸟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因此我们在这里观测到的鸟种类最多。”颜文博说,几年来,持续不间断地监测,为西乡县成功申报牧马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琦(右一)带着学生在天汉湿地公园监测鸟类。 冯路 摄
“我们学校地处秦巴腹地的汉中,这里是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赋予了在这里学习、创业、生活的师生保护这片土地的神圣职责。”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琦说,近年来,学院依托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物种保护、湿地生态、外来物种监测等领域形成覆盖全域的科研网络,助力汉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相关成果获评“2022年度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