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解忧 为田“解渴”

——我市抗旱一线见闻

2025年05月22日 要闻 文章字数:2714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梁逸晨 何娜 邱洋


  受降水量不足、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我市遭遇持续干旱。尽管多次人工增雨,但效果有限,各县(区)不同程度出现旱情,供水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持续旱情,我市积极开展抗旱保供水工作,通过强化民生供水、精准灌溉农田、科学调度水源,最大限度减小灾害损失,有效保障群众安全饮水,助力农业稳产丰收。
  

动态排查+靶向送水 织密民生供水网


  “家里水龙头水量怎么样?有没有间歇性停水?”5月20日,在勉县茶店镇分水铺村村民刘自民家,水管员李正兴一边查看饮水设施,一边详细询问水量需求、水质情况。
  入春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让茶店镇面临严峻考验,部分区域群众用水吃紧、田地干旱。
  面对这一情况,该镇积极开展安全饮水“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治”活动,组织镇村干部、水管员逐村、逐片、逐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状况,重点核查62处水饮工程的蓄水量及供水能力。
  同时,该镇按照“开源节流双管齐下”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开展“寻源行动”,寻找水源5处,铺设应急管网500米进行水源调配,有效解决了500余人用水难题。
  同一天清晨,一支由街道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送水队,肩扛50公斤水桶,沿着陡峭山路向佛坪县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进发。
  连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袁家庄街道部分群众饮用水告急,针对此情况,该街道迅速组建应急抗旱送水队伍,为村民们送去“及时水”。
  “多亏了你们,这么热的天还把水直接送到我家!不然真不知道这几天吃水该怎么办。”村民杨小女说。
  “发现缺水随时拨打这两个电话!”在村民刘刚的院墙上,鲜红的《抗旱倡议书》格外醒目,上面印有街道抗旱热线号码。
  在袁家庄街道抗旱一线,类似的暖心场景不断涌现。村民们自发清理沟渠、维修老旧水管,积极参与抗旱;志愿者们穿梭在村落间,为饮用水不足的家庭送水上门……截至目前,该街道通过“送水上门+水利攻坚+源头寻水”多向发力,累计为山区群众送水32吨,新建饮水池、抽水站等设施11处,疏通灌溉堰渠7.2公里,架设输水管道1200米,有效解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难题。
  据了解,我市通过敲门入户全面排查,因地制宜采取临时调水、新开辟水源、延伸管网、分时供水、拉水送水等措施,全力保障受旱情影响群众用水需求。截至目前,全市以村为单元,新建和启用备用水源264处、解决1.6万人用水,分时段分区域供水3.1万人、村组统一集中送水1.98万人、协商就近共用自建水源0.17万人,农村饮水总体正常。
  

精准灌溉+节水改造 打响抗旱保耕战


  眼下正值夏粮产量形成、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在持续干旱的考验下,我市正在开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耕行动。
  5月20日,在城固县桔园镇余家湾村六组,随着机井不停运转,清澈的地下水顺着管道流入“干渴”的稻田。“有了这些水,我的庄稼就有救了!”村民曹志成看着水流涌入自家稻田,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处机井房已经连续5天5夜不间断地抽水保供,抽取的水量可以满足两个村民小组农业灌溉用水。”余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春丽指着面前的一处机井房说,“村里总共有3处机井房、20口压水井及2个固定供水点,既保证了周边400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又保障了500亩水田及300亩旱地的灌溉需求。”
  今年入春后,城固县遭遇持续干旱天气,降水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少,江河、塘坝蓄水量锐减,部分地区群众生活用水受到影响,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针对当前状况,该县各部门协同发力。水利局组织5支抗旱保供水工作组,指导各镇办做好抗旱机井建设,协调各个水库做好供水调度。农业农村局组织64名农技干部巡回生产一线指导,引导尾水地段和预计缺水区域,改种旱粮作物,全力抗旱保粮护丰收。
  晨雾未散,略阳县五龙洞镇三川村,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水田间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田间整齐排列,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袭新绿。
  “村民正在栽种的是节水抗旱稻,耐旱性强。”三川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军介绍,往年种植普通水稻,遇到旱情得拉水、雇人抽水,成本又高又费力。
  相较于传统水稻,节水抗旱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较小,灌溉用水量能减少30%至50% ,是一种既具有节水抗旱特性,又有高产优质特性的新型栽培稻。
  “我们将持续组织农技工作人员做好跟踪服务,争取把节水抗旱稻种好、管好,让农户有个好收成。”略阳县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杨文波说。
  为保障农业生产需求,我市根据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结合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土壤墒情、种植结构等预测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方案,逐灌区、逐时段精细精准做好灌溉保障,灌区管理单位基层站所人员全部下沉一线,做好插秧用水服务,维护良好用水秩序。截至目前,全市18个大中型灌区春灌以来累计供水1.43亿立方米。为缓解旱情影响,各灌区累计启用765座抗旱井,累计供水269万方,同步正在加快新建一批抗旱井,尽量增加抗旱水源。
  

跨域调度+科学配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近期,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湑惠渠灌区遭遇严重旱情,渠道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农田出现干裂,育秧、插秧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灌区水源不足的困境,市湑惠渠管理局积极对接驻地庆山抽水站,迅速达成供水协议,为灌区开辟了新的水源补给通道。
  “为确保水源顺利输送至田间,我们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实时监测渠道水位、流量,科学调配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自补水工作开展以来,庆山抽水站每天能为灌区补水超3.4万立方米,进一步缓解了灌区农田的旱情。”该局局长马小斌说。
  5月初,汉中石门灌区渠道引水量有限,而秧苗正处于急需用水的关键时期。
  面对持续旱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石门水库管理局二道关管理站由副站长杨锰带头组建青年突击小组,全方位排查一切可利用的外来补充水源。经过昼夜摸排,最终在燕子河上游发现可用荒水。
  “当务之急是要抢建临时拦水坝。”发现水源后,杨锰立即组织人员协调水泵、管道等设备,抢建拦水坝,架设4台潜水泵,铺设百余米输水管道,成功将荒水引入渠道。
  为确保灌溉工作高效进行,突击小组白天抽水灌溉,保障秧苗“喝饱水”,夜间检修设备,确保机械零故障运行。同时,联合村组施行“分段管理、分斗灌溉”,科学制定轮灌计划,日均补水1.5万立方米,成功解决了金华村、季丰村等6个村(社区)水稻秧田插秧用水难题,有效缓解石门水库灌溉供水压力,为农业稳产增收筑牢根基。
  面对严峻的旱情,我市严格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强化水资源调度。统筹上下游的水库、水电站进行联合调度,采取蓄、引、提等多种措施,调用泵站、抽水机等设备,将自然沟道、灌区退水等荒水引入塘库,灌区内140座可用水库加强蓄水保水,为灌区补充水源,全力保障农业抗旱用水。此外,协调引湑济黑、引红济石等工程减少域外调水,增加马家沟等水电站的下泄流量,减少石门水库向中心城区的供水量、加大灌溉引水流量,全力保障农灌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