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保粮安
——我市抗旱一线见闻
2025年05月01日 要闻
文章字数:1861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何淼 曹娜
立夏将至,我市正值夏粮产量形成、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但今年以来,全市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土壤含水量下降过快,各县(区)不同程度出现旱情。
面对持续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启动全市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干部下沉一线,组织6万人次投入抗旱,调配设备1426台,启用机井607眼、泵站480处,新开辟水源164个,调用送水车辆1572辆。同时,抢抓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11次,有效缓解旱情。
巩固农田设施,精准“解渴”保生产
在南郑区汉山街道草堰村,农田旁的机井日夜轰鸣,清澈的地下水顺着管道奔涌而出,滋润着干渴的麦田。“我们村前期对所有抗旱机井进行了维修维护,新购置了一批水泵。利用合作社机井抽水灌溉,在满足合作社自身用水的同时,还为周边的农户提供水源,保障他们灌溉菜地、小苗秧田,为村民做好服务,尽可能减小旱情带来的影响。”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喜说。
这样的农田设施巩固举措,正在全市范围铺开。
旱情发生后,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抗旱保苗。“我们密切关注旱情变化,及时组织各县区开展浇灌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浇灌作物18.65万亩,已完成17.5万亩作物的抗旱调节剂喷施,开展小麦“一喷三防”58.3万亩次。
为确保抗旱设备高效运转,电力保障同步跟进。
“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现在小麦生长正关键,缺水可不行啊。”在勉县老道寺镇农田示范区,农户冀刚紧紧拉着水管员的手,满是感激。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国网勉县供电公司新安装的机井故障排查系统正在稳定运行。这个“挂牌、亮灯、共建”的服务新模式,让农户只需轻触井房外的触摸开关,通过指示灯颜色就能判断故障类型。
“以前机井出问题,得等供电所查电,再找村里修设备,常常耽误两三天。现在一看指示灯,就知道该找谁,半天就能恢复灌溉!”看着汩汩清流注入农田,冀刚脸上满是喜悦。
春耕以来,国网汉中供电公司积极落实省公司春耕春灌保供电服务十项举措。截至目前,已组织1539人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客户3217户,维护机井配套电力设施362处,消除隐患缺陷126处,全力抗旱保电。
多部门协同联动,广辟水源扩灌溉
“砰!”随着一声巨响,银白色的火箭弹拖着尾焰刺破云层,镇巴县泾洋街道黑虎梁、三元镇巴山林场的天空瞬间被“激活”。“快看!云层开始翻涌了!”现场气象人员紧盯着雷达屏幕——4月27日17时起,细密的雨点夹杂着米霰簌簌落下,这是8枚火箭弹与23根燃烧烟条把空中水汽加速凝结后,形成的人工雨幕。林场测站记录显示,这场持续62小时的“科技雨”最大降水量达9.8毫米,干渴的松针终于挂上了水珠。
市气象局副局长张小峰介绍,目前,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已储备了足够的火箭弹,11县区的人影作业人员也全部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有合适的作业条件,就会立即申请空域,组织“火箭+烟炉”立体化的人工增雨作业。
在人工增雨作业取得成效的同时,水利部门也展开了一系列抗旱保灌措施。
“水来了,水来了!”在汉台区七里镇,随着农户们欣喜地呼喊声,从石门水库引来的清水缓缓流入秧田,滋润着绿油油的秧苗。
为保障水稻育秧和插秧用水,市水利局打出组合拳,通过应急泵站抽水、循环利用灌溉退水、塘库蓄水、启用抗旱井等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可用水源。市水利局副局长周冰冰表示:“全市各灌区优先采用‘轮灌’方式,分片轮流供水,集中放水,确保每块田都能‘喝饱水’。目前,各灌区现有可利用水库140座,蓄水量约9000万立方米,577眼抗旱井提供应急供水。后续还将根据旱情,计划新建一批抗旱井,保障插秧用水。”
技术指导到田间,科学抗旱助丰收
“当前,小麦大多处于灌浆后期,再有15到20天左右就将进入成熟期。现在主要是做好‘一喷三防’,通过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剂,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增粒增重、增产增收。”4月30日上午8时,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云准时出现在汉台区宗营镇的田间地头。他一边仔细察看小麦长势,一边耐心解答农户的问题。
“今年专家组主推的技术,正好解决了缺水难题。我们前期已插播了5批大秧,大概5000亩。”汉台区青禾田种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明华告诉记者,合作社采用了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水稻硬地育秧技术,以喷灌为主,每天早上喷一次水就够了,节水效果显著。
针对持续干旱对油菜等作物田间管理造成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包县工作组开展驻县调研指导,并安排市县农业农村系统12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帮助解决基层抗旱难题。同时,组织市级农技专家分作物品种制定抗旱关键技术要点,广泛宣传推广,为抗旱保粮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