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强基筑未来 创新驱动谱新篇
—— 我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025年05月01日 要闻
文章字数:2934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乔妍 朱媛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精准聚焦强机制、建平台、促转化三大核心任务,不断健全更具先导力的教育发展体系、更具引领力的科技攻关体系、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系列改革举措,源源不断地激发着科技创新的动力。
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截至目前,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0家,累计培育认定省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5个,认定省市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456人,1224项有效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其中转化381项……这些节节攀高的数字,生动勾勒出我市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坚实步伐。
科教协同育人,铺就人才成长与就业坦途
“同学,你对我们单位有哪些了解?”“你认为你应聘的优势有哪些?”近日,陕西理工大学校园内人潮涌动。2025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举行,吸引70余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参与,提供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像我学的电子信息这类专业,招聘岗位比较多,选择空间也大。”求职学生丑嘉豪在应聘中自信满满。他感慨地说,这一切与在学校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无论是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还是就业指导课的系统培训、职场模拟大赛的实战锻炼,都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陕西理工大学在过去3年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7个紧缺专业,同时撤销了15个与区域需求脱节的专业。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优势专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本次双选会中,共有500多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教育是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位于汉台区河东店镇的陕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在探索校企合作路径中,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订单班”学生入职对口企业的比例高达100%。
“我们把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等及时引入教材、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学、真做,切实掌握真本领。”汽车维修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陈宏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与杭州联德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
与新发展格局同频共振,教育支撑科技、人才的硬实力在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全力健全更具先导力的教育发展体系,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推动高校职院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强优势学科方向与区域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需求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学研用融合,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路径。
在汉中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内,由陕西理工大学刘杰博士团队创立的陕西希泰兴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型光固化硅树脂材料的工艺参数。“我们团队开发的耐腐蚀有机硅材料已实现进口替代,价格不到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刘杰介绍说,该产品应用于汽车密封、减震、绝缘封装等场景,已与陕飞、航天四院等单位建立技术合作,解决高尖端领域的材料需求。
“从实验室小试到建设中试基地,我们正跨越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刘杰介绍,公司依托陕西省“三项改革”政策的春种基金支持,累计获得200余万元订单,产品性能通过多家企业验证,目前正筹建中试产线。
陕西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张亚宇,在参与刘杰团队的产业化项目后感触颇深:“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必须‘接地气’。”
汉中德盟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3英寸单晶金刚石衬底正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中缓缓“生长”。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王宏兴教授团队的核心技术,企业已完全掌握从设备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我们的异质外延技术指标已超越国际最好水平。”西交大博士、汉中德盟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艳丰展示着即将量产的3英寸拼接衬底,这种被誉为“终极半导体”的金刚石材料,将为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在我市专项政策扶持下,该企业正加速建设西北首条全自主化金刚石衬底产线,预计年底实现5英寸以上单晶金刚石拼接技术的产业化突破。
当硬核科技在产业链上持续突破,我市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生态重构,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注入系统性动能。近年来,我市成立陕南生态康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入选省级建设名单,实现人才链与康养产业链精准契合;启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编制,以揭榜挂帅机制破解27项市级技术需求,促进产业和科创要素优化配置;构建“3+高校院所+N”工作机制,推动42个省级四链融合项目落地,创新生态的软环境正持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硬实力。
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创新“任督二脉”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科技成果怎样能源源不断地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
去年11月,依托陕西理工大学建设的“陕西省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概念验证中心”获批,成为全省首个专注解决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问题的验证平台。其核心功能将有助于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加快推动实验室成果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我们将学校成熟技术和产业需求结合,针对差异部分进行二次研究,在中心完成最终验证,直接在企业进行应用。”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舒林森教授介绍,团队研发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已让陕飞某型飞机起落架部件延长服役寿命,并在西飞、陕飞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展现出“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的显著优势。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升级,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转化同样亮点纷呈。
陕西萃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杨兆麒正专注操作分离纯化设备提取中药材有效成分,他说:“公司的中试平台让单次实验产物量提升数倍,极大加速了我们对有效成分的研究和课题落地进程。”
这个依托“高校研发+企业转化”模式成长起来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形成了高端的医药、化妆品原料的研发、中试和生产等三大业务板块,年均开展研发及技术服务项目50余项,8项科研成果成功在6家药企实现产业转化。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会建设一条高标准的医药原料和化妆品原料生产线。”该公司总经理赵正栋介绍说,新生产线将实现研发到生产的无缝衔接,成本可降低50%以上。
以改革破藩篱,让创新活水奔涌。市科技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我们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研究制定了《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工作指引》,一季度转化科技成果56项,预计全年突破200项,将助力更多‘技术盆景’转化为‘产业风景’。”
随着“三项改革”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正加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区域协作联动”的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这座汉江之畔的创新之城,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创新故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