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看世界儿童与城市共成长
—— 我市全面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记者 朱媛媛
“一米高”,是儿童观察的独特视角。
当你俯下身子,从“一米高度”看去,会发现什么?儿童休闲娱乐、亲近自然、运动健身的活动场地更多了,家门口普惠性幼儿园、托育机构更多了,城市社区里儿童“微空间”也更多了……映入眼帘的既有孩子眼里的世界,更有悄然凝聚起的“儿童友好”理念。
面向儿童的善意和友好,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城市文明的尺度。今年3月,我市成功入选第四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成为继西安之后我省第2个入选的城市。
如何让孩子们成为城市的“小主人”?汉中的“大人们”挂在心头,让“适儿化”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得到体现,也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加包容。
“一米高度”护航儿童成长
❉拓展全龄友好的活动空间
晨光漫过原木色的攀爬架,将绳索编织的蜘蛛网投影在沙地上。5岁的朵朵小心翼翼地在攀爬架上移动着,麻绳在她的掌心留下浅浅的纹路,她一边向前走着,一边留下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我们很喜欢带孩子来这里玩,周围环境清新自然,游乐设施也很多。”朵朵妈妈笑着说,这里是她的宝藏“遛娃”地,孩子在这开心快乐,家长也轻松自在。
滑梯像巨龙脊背般蜿蜒而下,引得孩子们尖叫着俯冲;小小建筑师们拎着塑料铲结成联盟,将汉江畔的金色细沙堆砌成想象中的乌托邦;秋千区也成了社交场,素不相识的孩子们自发组成“秋千动力队”,喊着号子帮同伴荡出更高的弧线……数十种游乐设施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使用需求,充满童趣的游乐场不管什么时候去都充满着欢声笑语。
“天汉文化公园现在共有4个儿童游乐场,在建造初期,我们就以‘一米高度’视角进行了设计,选择了绿色环保材料,并突出新、奇、特,将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于一体。修建了童趣卫生间,安装了低洗手盆和儿童马桶。同时,充分考虑周边植物景观搭配,引导儿童对植物的认知了解。”汉中滨江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超告诉记者。
漫步在天汉大地,你会发现以“一米高度”儿童视角为标准的地方越来越多——
走进城固县妇女儿童医院,明亮的墙体色彩、卡通主题的候诊区、宽敞安全的游乐设施,让孩子们看病不再像以往那样紧张。输液室、卫生间、导诊台等,也从儿童需求和视角改造,极大提升了儿童就诊舒适度。
明亮的灯光、错落有致的图书、舒适的桌椅、生机勃勃的绿植营造出温馨的儿童阅读空间……带孩子到市图书馆看书,成为一些家庭节假日的固定活动。“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阅览各种各样的绘本书籍,还可以参加许多读书活动,只要有时间我们每周都会来打卡。”家住汉台区玫瑰庄园的刘芳很喜欢和孩子在图书馆里共度悠闲的亲子时光。
年前投入使用的勉县马营社区的“亲子小屋”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不仅设施、功能完善,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还邀请专家开展育儿讲座。“这里逐渐成为了社区居民带娃的新‘打卡点’。亲子一起参与活动,孩子们变得快乐自信,家长们育儿技能逐渐提升,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小安说道。
一座城市对待儿童的态度,代表着城市的生机与未来。近年来,我市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和发展需求,先后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揽子规划性指导性文件,出台实施125项支持政策,坚持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市政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之中。截至目前,累计打造省级示范“妇女儿童之家”95个,建成各类儿童活动场所211个,中心城区学校公交覆盖率和学生一次换乘通达率均达100%。创建国家级研学实践营地1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1个,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地20个,儿童友好的生动实践正逐渐深入城市各个角落。
“一米视角”延伸服务触角
❉推广成长无忧的普惠服务
春季开学以来,家住汉台区风景路的王女士轻松了许多,早上8点把2岁半的孩子送到伞铺街幼儿园后,就能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开学才一个月,睡觉和吃饭比在家里好很多,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看着孩子上托班后的变化,王女士分外感慨地说,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专业可靠、经济实惠、接送方便,让人开心又放心。
干净、宽敞、温馨,是记者走访多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教室时最大的感受。木制桌椅、小马桶、小洗手台是标配,一些拐角区域还细心贴上了防磕碰垫。
“幼儿园教育更注重教,但托班更注重养。我们通过提升师幼比,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保育指导专业能力,更好地关注和满足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需求,保障托育和幼儿园教育衔接。”伞铺街幼儿园托育部负责人张姣告诉记者。幼儿连着家庭幸福,托育事关民族未来。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调整,社会各界对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家门口入托有质量的普惠性幼儿园托班成为不少家庭的愿望。大力发展方便市民、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我市一直在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托育机构120所,以县(区)为单位认定普惠托育机构62所,培育省级托育试点27所,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升至3.88个。
家住镇巴县渔渡镇的居民郗仕莉,每天都会带着1岁多的孩子芯芯到镇上养育中心上课。
“从宝宝9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来这里,看着她从‘社恐’变‘社牛’,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会带给我新惊喜。”郗仕莉高兴地说,养育中心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变化,她在这里也体验到了亲子互动的乐趣,学到了更多的育儿知识。早教对她来说,不再是个“洋气”词。
2023年6月,镇巴县携手社会公益力量,依托“家长学校养育未来”项目,在全县建成3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专业的育婴师、有趣的亲子课、贴心地送教上门……方便、普惠、科学的婴幼儿照护和家庭养育指导服务,让大巴山里的孩子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建成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24所、2024年为全市农村6-24月龄婴幼儿免费发放22万盒辅食营养补充品、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午餐午休需求100%解决……我市聚焦不同年龄段儿童养育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多项独具特色的举措,切实让儿童得实惠、长受惠、普受惠。
“一米守护”筑牢安全屏障
❉织密童年温暖的保障网络
“小娜,你的身份证办下来了。”近日,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社工将身份证交到小娜的手中,小姑娘仔细端详着上面的照片,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小娜自幼父亲失联,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2020年的一场意外,夺去了她母亲的生命,小娜也遭遇不幸,容貌严重受损。这让她变得敏感且自卑,口罩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和自我保护方式。
“脸被口罩和头发完全遮掩着,在交谈中她显得局促不安。”去年年初,在困境儿童走访过程中,“口罩女孩”引起了社工们的关注。他们和小姑娘耐心沟通,了解到她在无数个日夜里渴望摘下口罩,期盼像正常女孩一样自由地微笑、快乐地生活时,大家内心都十分触动。 2024年8月,受助女孩小娜向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赠送锦旗。 受访者供图
随后,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落实手术治疗费用。今年2月10日,小娜在最后一次康复治疗后摘下了口罩,对社工们说道:“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
之前她害怕毁损的容貌被人看见,更不愿意“丑照”出现在证件上,所以,迟迟不肯去办理身份证。如今中考在即,为小娜解决身份证问题迫在眉睫。
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积极与宁强县民政局沟通协调,安排人员带领小娜完成了信息采集相关工作。身份证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将证件交到小娜手中。
“你们不但帮助孩子做了手术,这次又帮助她解决了一件‘大事’,太感谢你们了。”小娜的监护人紧紧握着社工的双手,感激地说道。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发展有需求、儿童有期盼的“民生事业”,是“全龄友好”的重要一环。我市多举措构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织密儿童权益“保障网”,全市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率达到100%,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率达100%。
“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在南郑区汉山街道办事处赵家湾村“儿童之家”,志愿者正和孩子们一起跳绳、玩游戏等,一片和谐欢快的景象。
做完游戏后,孩子们回到室内活动房间,有的在专心读绘本、有的在画本上涂鸦、有的一起下围棋、有的在志愿者辅导下写作业……每到周末,村里的“儿童之家”就热闹非凡。
村级“儿童之家”是全市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筑牢儿童服务阵地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及儿童福利机构各1个、县(区)未保中心11个、镇(街)未保工作站177个,建成村居“儿童之家”132个,配备镇办儿童督导员178名、村居儿童主任2187名,构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城市俯下身的关怀与温暖,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远见与担当。汉中正以“一米高度”,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儿童友好的双向奔赴,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美好蓝图变为生动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