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进村入户助力民生幸福

——我市扎实推进天然气增量扩面工作侧记

2025年01月07日 要闻 文章字数:1804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媛媛 李弋戈


  燃气供应,民生之基,关乎万千家庭的温馨与福祉。
  老旧小区如愿用上天然气告别“扛罐上楼”、天然气直通农家厨房村民喜上心头、自建房用上清洁能源取暖居民暖身更暖心……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天然气发展增量扩面工作,全市市政燃气管网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密如蛛网、遍布城乡的燃气管网背后,体现着决策者的民生情怀,凝聚着推动者的奉献精神,刻录着建设者的拼搏征程。

  老旧小区用上了天然气,群众幸福感升级

  下午5点,家住南郑区自立小区的李保林开始筹备一家人的晚餐。灶台上,新鲜的蔬菜、葱姜蒜等佐料一应俱全。
  拧开燃气灶,看着炉灶上跳动的蓝色火苗,他开心地说:“我家开通天然气半年了,再也不用担心菜炒到一半液化气用完了,也不用担心用电热水器洗澡洗到一半要洗凉水了,现在真是舒适又方便,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去年4月,这个修建了20年的老小区通上了天然气,40多户居民别提多高兴。家住6楼的邱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小区里家家户户都用的瓶装液化气,不仅要去10公里外的店里换。而且小区没电梯,他们家楼层高,每次扛罐子上楼都很吃力。同时,瓶装燃气有时候感觉明明还有气,却怎么也点不着火,家里的老人就使劲摇晃燃气罐子,看得人心惊胆战。
  她感慨地说:“自从通了天然气,我们一家吃饭、洗澡都方便了很多,每月费用差不多50元,手机上就能随时缴费,快捷又省心。”

  乡村再添新“气”象,村民满意度更高

  管道燃气是城市居民的“标配”,却是众多农村居民的“缺配”,让天然气进村入户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惠民工程。
  1月2日,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一处管道天然气施工现场,轰鸣作响的挖掘机正不断挖掘地面,施工人员也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不时有村民好奇围观,针对大家的询问,工人们一边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一边忙着手上的工作。
  “盼了这么久,终于盼来了,再也不用羡慕城里亲戚家的天然气了。”四组村民秦海林站在施工工地前激动地说道。
  去年11月,荣国村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就天然气安装工作征集意见,大部分村民安装意愿很强。但考虑到农村自建房距离燃气主管网较远、房屋分散、建设成本高等因素,最终决定先在房屋集中的移民安置点进行试点。几天后,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开始进村施工了。经过紧锣密鼓地施工,预计春节前,该村就将具备带气条件。
  1月3日,记者和陕西津滨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南郑区中所营街道办事处康家营社区,进行燃气入户安全检查。
  只见一根根黄色的天然气管道依附在自建房外墙上,通向了家家户户。室外寒风凛冽,走进一组居民何开德家中,撩开厚重的帘子,一阵暖流扑面而来。“白天家里的温度能达到22℃,实实在在地暖到了心坎上。”75岁的何开德喜笑颜开地说道,以前烧煤取暖,不仅灰尘大,还有安全隐患;空调取暖,自建房楼层高、空间大,半天温度起不来。现在好了,用天然气采暖干净、安全又方便,价格也实惠,老两口再也不用为冬季取暖发愁了。

  让更多群众用上清洁、安全、稳定的天然气

  “2024年最大的喜事,就是小区通了天然气。”在汉台区统征办小区举行的业主大会上,大家纷纷为这件喜事点赞。
  该小区始建于1993年,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一直没有铺设燃气管道。小区内空巢、独居老人很多,大部分人平时做饭都使用液化气罐或者电磁炉,不仅日常生活不便,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切实解决居民“用气难”问题,东大街街道办事处与新星街社区成立了工作专班,深入调研,组织专人对接,协调解决各个难题。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改造工程开工不到半年时间,区内96户居民就告别了“扛罐上楼”的日子。
  天然气普及,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以老旧小区、集中连片城中村和自建房、人口集中集镇等为重点,针对不同区域路网特点、施工条件,分类施策妥善解决输气管位、用气环境等问题,加快消除建成区燃气主干管网空白,持续推动管网覆盖向城郊农村延伸。2024年度新敷设市政燃气管网261.1公里,全市市政燃气管网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
  “我们探索实施了‘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共建模式,不断健全用户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主动回应群众通气用气诉求。2024年,全市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3.36万户,全市天然气用户突破50万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陈昕表示,今年他们将继续大力推动全市天然气增量扩面,加快构建体系完善、供应稳定、运营规范、安全可靠的城镇燃气发展格局,努力让更多群众用上清洁、安全、稳定的天然气,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