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024年09月21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473 文章浏览数:
  “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作业是“双减”政策落地的核心,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和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多元化、科学化地设计作业,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开放性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
  一、设计深度体验型作业,让作业有趣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创新学生作业形式和内容,加强作业与生活的联结。在学习《猫》一文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家或朋友家的猫,网上观看猫的视频,画一幅猫的肖像画,并在班级举办绘画展。同时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等方式更多地了解猫的种类、猫的生活习性,制作一张猫的明信片,并阅读其他作者写猫的文章,借鉴写法,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写体会。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真爱的影视作品,如《狐狸的故事》《忠爱无言》《忠犬八公》等,让学生同家长一起观看。这样的作业设计突破教材、课堂的既有限定,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知识。
  二、设计情境相融型作业,让作业有情
  语文即生活,作业亦课程。丰富的作业形式,实践性的作业任务,助力学生的素养发展。利用寒假,教师可以布置丰富多彩的项目式作业,让学生突破文本去探寻家乡的悠久历史、民风民俗,学生在品读赏析老舍《北京的春节》等名家名篇之外,寻访老街、采访家庭成员、对话老居民,知晓家乡的发展与变迁,了解家乡文化,探寻家乡的除夕、春节等习俗,最后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眼中有情有味的家乡风土人情。作业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带给学生更宽阔的语文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设计素养表达型作业,让作业有形
  文本阅读感悟因人而异,读者对课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自身情感的升华、生活经验的多少、素养积淀的状态各不相同。如在学习《西门豹治邺》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课本剧,设计如下作业:文本中,西门豹问老大爷这里如此荒凉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环境?老大爷仔细给西门豹说,会说些什么?并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绎。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揣度文中各角色的心理,还需要把文本文字转化为角色语言、角色动作和角色表情。同时学生也需要准备道具,如官帽、拐杖、胡须、扇子、头饰等,最后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发散思维,建构语言,将西门豹、老大爷和官绅们进行审美重塑之后创造性地表达、呈现出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辨别善恶美丑能力得到提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设计实践应用型作业,让作业有品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触摸春天、品味春天。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寻春→绘春→诵春→赞春”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拓展型作业设计。学生走进大自然,闻花香,听鸟鸣,在学校、公园、郊区寻找春的足迹,和春天合影;拿起画笔,画出春天一角,配上春日的诗歌,创作自己的心中之春;搜集有关“春”的成语和古诗,在小组内有创意地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并表达对诗中美景的喜爱;用文字书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谱一曲春天的赞歌。
  总之,作业设计应从“减量”到“提质”,做好“优化作业”,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科融合,让作业能写、能画、能剪、能贴,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大课堂,拓宽视野,学以致用,使作业更有生活味、趣味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更应凸显作业全面育人功能。
  

(汉中市汉台区黄家塘小学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