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所筑乐城今何在?

刘乐

2024年08月2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23 文章浏览数:

  蜀汉建兴七年(229)冬,第三次北伐曹魏未果后,诸葛亮在勉县筑汉城,以御魏军从故道来犯;在城固县筑乐城,以御魏军从傥骆道、子午道来犯。翌年秋,魏将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三路进发,欲攻汉中。诸葛亮亲率大军待之城固,迎战魏军。后因大雨绝道,曹真收兵,乐城未发挥作用。蜀汉延熙七年(244)春,曹爽统领征西将军夏侯玄,自骆谷道进攻汉中,魏蜀两军在距乐城东北120里的兴势山一带交战,最终魏军败亡而归。魏景元四年(263)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主将钟会统兵十余万,从斜谷、骆谷进兵。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钟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攻打二城,均未克,乐城汉城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钟会旋及调整策略,绕开汉乐二城,直取阳平关,断了汉中蜀军退路,堵死川西蜀军北上增援之道,关起门来各个击破。汉、乐二城守军被迫投降,魏军乘胜入川攻陷成都,蜀亡。
  朝代更替,风雨千年,乐城踪迹已难寻觅。那么三国乐城故址今在何处呢?后世争议纷纷,莫衷一是,目前学术界形成三说。
  一是城固县城北桔园镇西南赤土坡城说。该观点的代表学者陈显远先生的《汉中地区名胜古迹》之《乐城遗址考》一文认为:“清志‘乐城在城固县西十八里,今圯为平地’,殊不足信。因为诸葛亮筑乐城于城固的目的,是防魏兵由斜谷(今城固小河口)来侵汉中,以及作为自己将来由汉中出斜谷伐魏屯兵、储粮的据点,才有军事上的价值。”故而“据清《汉中府志》载:‘赤土坡城:在(城固)县北三十五里庆山之顶,尚有烽堠古迹。西南三里,即赤土坡城,周十五里,土色俱赤,武侯屯军于此’记载,认定赤土坡城即乐城”。
  二是1994年由城固县地方志办公室校注、西北大学出版的明嘉靖《城固县志校注》校注者认为:明县志云:“乐城,西一十八里。汉丞相诸葛亮筑,今废”。是引用的《晋略》原文,而《晋略》是目前记载乐城最早的史料,故记述是可信的。从而认定乐城故址在今县西十八里(今上道院村一带)。在此筑乐城的理由是:诸葛亮蜀汉建兴七年,“冬,亮徒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的目的,在于汉乐二城屏障府营,互为犄角,以防曹魏。筑汉乐二城的第二年,即建兴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成固赤阪”。如乐城在今桔园镇,仅防一路进犯魏军,而筑乐城于“县西十八里”,东可防西城、子午入侵之敌;北可防褒谷至斜谷,经小河口,南出北木槽关、湑谷口入侵之敌。
  三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1986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词典》编者认为:乐城在今陕西城固县东八里,即汉王城一带。依据是:今陕西城固县东八里,秦汉为城固县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蜀时以沔阳为汉城,城固为乐城。”《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景元四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钟会为主将统兵十馀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
  魏军从西城(今安康)、傥骆道进兵城固,必先攻取位于汉王城的城固县城。乐城筑于汉王城东,距汉城固县城不远,因此,后人把乐城与县城混为一体,用乐城代替城固县称谓。这也很好解释了三国之后,一些地方文献中出现“乐城故县”的说法,传说城固县历史上曾设置过乐城县的原因。
  上述三种观点,笔者支持“乐城在今陕西城固县东八里”的观点,认为今汉王城东应是三国时的乐城故址。理由是诸葛亮当年筑乐城于城固的目的,明嘉靖《城固县志》校注者阐述的理由充分合理,应予肯定。但是据《晋略》记载认定乐城筑在县(城)西十八里处,并不可靠。因《晋略》原书已佚,现在的版本是清人辑佚文而成的,错讹甚多;而且乐城筑此明显与军事目的背道而驰,当曹魏军队从傥骆道、子午道出,从西城溯汉水而上入侵城固,必先攻其县治之城;若筑乐城于县城以西十八里处,则无异于放弃对县城及城中民众的安全保障,只有筑乐城于汉王城以东位置,置于县城之前,且与驻守在县城西北赤土坡城和县西南南城(今秦家坝至堰沟河之间丘陵)的蜀军,形成防御的犄角之势,才能有效达到防御曹魏进犯,实现保境安民的军事目的。
  汉王城遗存仍在,惜其东乐城故地,在河东河西的轮回中,变成了空旷的湑水河道,卵石粒沙,碧水奔流,让人发出无限的感慨。